Unis

Unis
浅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自卑与超越&被人讨厌的勇气&人生课题

浅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自卑与超越&被人讨厌的勇气&人生课题

这周又翻了几本很早以前看的关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书(《阿德勒理论导读》《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被讨厌的勇气》)。其实像这种经典我时不时会拿出来看一看,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加每次看也都会有一些新的感悟和理解。 总的来说阿德勒还是更加乐观并鼓励我们拥有主观能动性的,这里在第二章我会提到。今天我主要来谈谈个体心理学,它在帮助人们正确面对挫折和解决各种矛盾时的引导、启示作用。 先简析一下阿德勒所创立的这个“个体心理学”是什么? “个体心理学”意指每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他认为个性并非由不同的部分构成,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来适应外部世界的。个体心理学强调整体论,这是该理论的根本特征。个性的一致性和整体性被称为生活风格(lifestyle)。这是个术语,形容个人在生活中寻求的统一和独特的基本方向,这里的“生活风格”不能与这个词的现代用法相混淆。后者(现代用法)指一种可以随时间和环境而改变的生活方式,代表一种与环境相关的较为表面的行为方式,与阿德勒所说的“生活风格”意思正相反。阿德勒的“生活风格”并不是指暂时的或表面的生活方式,而是指一个人对他生命期限内生活的长期定位。同时,生活风格还指一个人对自

By Unis
实现蛋白质自由——替代蛋白闪亮登场

实现蛋白质自由——替代蛋白闪亮登场

蛋白质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达到近100亿,对蛋白质的需求也会相应增长。然而面临土地资源有限,海洋过度捕捞,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正威胁着作物产量和粮食安全。替代蛋白或可以帮助人们开启蛋白质自由的时代…… 蛋白质缺口 现在全球总人口有80亿,将在2050年预计达到100亿,新增人口带来了巨大的“蛋白质缺口”。现在每年有800亿只动物被屠宰以获取肉类。全球人均每年消耗近43公斤的肉类。未来怎样生产足够多的蛋白质养活这100亿人呢? 联合国粮食署预测在30年后或将形成巨大的“蛋白质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会越来越大,到2050年预计新增蛋白缺口将达到全球蛋白质消费量的50%以上。 为什么需要替代蛋白? 我国蛋白质原料短缺的问题也非常的严重。首先,大豆 作为首要的蛋白质原料, 我国对外依存度常年高于 80%, 年进口量约1亿吨。这样一来 食品、养殖等等行业非常容易受到价格波动的冲击,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与经济健康发展。 另一个我们获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畜牧业,它的生产效率也很低。联合国食粮组织(FAO)数据显示,畜牧业占用了全球77%的农业用地,

By Unis
替代蛋白市场分析——蛋白质供给的结构性缺失,优越的产品、资本的狂欢与积极的政府

替代蛋白市场分析——蛋白质供给的结构性缺失,优越的产品、资本的狂欢与积极的政府

1、全球蛋白质供给难题需要新的解决方案 二战后全球性的人口爆发式增长曾经在上个世纪60与70年代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蛋白质供给的担忧,当时的一些研究者认为80或90年代就可能会出现蛋白质饥荒。 这种担忧最终没有成为现实,二战后各国政府的大力刺激以及行业本身基础技术的演进,畜牧养殖业用更胜于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填补上了蛋白质供给的缺口。在1961年至2019年间,全球人口增长约150%,而全球肉类产量增长近400%。 这种暴力式的解法在二战后的近80年里为(大部分国家与地区的)人类缓解了蛋白质供给难题,但在接下来的80年里,旧的解决方案还能奏效吗?我们可以给一个较高确定性的答案:不能。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全球人口至2050年将增长至仅100亿,较现在增长约25%。而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警告,到2050年,全球光是肉类消费就会较2020年再增加近50%。 根据FAO的数据,目前农业用地占据着地球表面可居住总面积的50%,其中77%为畜牧业使用,23%为种植业使用。尽管占据着3倍以上的土地面积,但畜牧业供给的蛋白质仅为种植业58%。 从土地使用情况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推平

By Unis
合成生物学——打开通往“物质自由”的希望之门

合成生物学——打开通往“物质自由”的希望之门

1. 合成生物学的前世今生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实用型学科,根据《自然》杂志定义,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是设计和建造新的生物部件、设备和系统,以及重新设计现有的自然生物系统,以达到特定实用目的的学科;我们可以认为合成生物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融合医学,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采用工程科学的核心研究理念,对生命体进行有目标的改造,设计甚至重新合成,以此来揭示生命运行规律。 合成生物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合成生物学一词最早出现于 1911 年的 The Lancet 杂志。随着生物遗传核心物质及其规律的发现,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从孟德尔遗传定律(1886),摩尔根染色体遗传学说(1909~1928),到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1953),生物学进入了真正的分子时代。这些发现奠定了合成生物学的理论基础。1965年中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随后在1981年,中国科学家又实现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人工合成,是世界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学功能的核糖核酸。

By Unis
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未来

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未来

时间是一种形而上的极致,那该如何来阐述一种不可直接描述的东西呢? 唯有把其转化成某种客观存在。大家都知道我很痴迷量子宇宙学,其实在量子物理提出之前博尔赫斯早了几十年就在写“多重宇宙”了。最近在读的是博尔赫斯的《小路分径的花园》,讲述了一名中国间谍余准(YuTsun)来到一名英国汉学家的家中。在那里,他们讨论了间谍的曾祖父彭 (Ts'uiPen)的一本奇书。在故事里,主人公彭㝡撰写的小说手稿就是象征时间的迷宫,好似一张不断交织的网,是偶然性、非线性、多维度的集合。简单提炼出来就是在描述:许多不同的现实可以共存于迷宫般的时间线网络中。 在《通天塔图书馆》中博尔赫斯已给出一种康德式的时空构想,而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博尔赫斯丰富了这种时空观。博尔赫斯想玩弄的并不是时间的游戏,而是时间性不存在的游戏。 当艾伯特告诉余准,时间并不具有同一性与绝对性,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那么答案显而易见,无限的可能性正是来自当下,来自主体的生存,如同惰性的物质世界里唯一活跃的思维

By Unis
内省复盘 重启人生|彼得德鲁克: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内省复盘 重启人生|彼得德鲁克: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导读:本文是《哈佛商业评论》创刊以来重印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作者彼得·德鲁克,自1971年后长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克莱尔蒙特研究生大学任教。该文首次发表于1999年,节选自其着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    不过,有了机会,也就有了责任。今天的公司并不怎么管员工的职业发展;实际上,知识工作者必须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你应该在公司中开辟自己的天地,知道何时改变发展道路,并在可能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实绩。要做好这些事情,你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历史上的伟人——拿破仑、达芬奇、莫扎特——都很善于自我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成为伟人的原因。不过,他们属于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天资,而且天生就会管理自己,因而才取得

By Unis
人生战略:在迷茫中寻找方向

人生战略:在迷茫中寻找方向

在人生的漫长旅程中,每个人都会面临无数的选择和决定。如何在众多可能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谱写出独特的篇章?这需要我们具备清晰的战略思维和执行能力。 一、回顾分析:找准人生坐标 人生战略的第一步是明确自我定位。这不仅需要我们确定重要的时间节点,更要求我们对期望的结果有清晰的认知。正如木桶原理所揭示的,我们常常会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短板,但这种认知不应成为困扰,而应成为行动的指南针。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不必过分关注他人的成就与进度。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在半年或一年的周期里,定期审视自己的进展,找出规律,认识自己,理解"我擅长创造什么成果"。这种自我认知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 二、长板效应和木桶原理:扬长避短的智慧 传统观念常常强调要补齐短板,但更明智的策略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像木桶盛水的原理启示我们的:虽然短板决定了水位的高度,但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让长板发挥最大效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与其耗费大量精力去弥补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改变的短板,不如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强项上。这不是对缺陷的逃避,而是资源配置的明智选择。正如图中所示:

By Unis
调整潜意识,改变大脑行为——人脑和电脑一样可以下达指令?

调整潜意识,改变大脑行为——人脑和电脑一样可以下达指令?

hello大家好呀~好久不见。这段时间一方面在筹备自己的视频媒体,一边在看人工智能的细分赛道。我的采访和短视频都会在下周上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哦,谢谢大家的支持! 想着挺长一段时间没有更新公众号了,今天想写一写我这两周在看的新书。 就是这本NLP学院专业教程 这本书的作者安德鲁斯本来是研究完型疗法的,被NLP折服了便全力投入到了NLP应用方面的研究。“NLP”是神经语言程式的意思(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这种听起来颇有技术色彩的名字是纯粹写实性的。“神经”代指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实现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种感觉的神经通道。语言”形容我们的语言能力,利用具体的词汇、词组映射我们的精神世界。“语言”同样也代指我们“无声的言语”姿势、手势及体现我们思维模式的习惯和信念等。“程式”这个词是从计算机科学借来的,寓意为我们的思维、情绪和行动其实就是习惯性程序,可以通过升级“精神软件”加以改变。 这本书的重点在于用NLP技巧去改善及提升一个人的内心力量,是一本对自信的建立、消解内心困扰等很有效的心态调整手册。通过这本书,可以在数月时间里完成一

By Unis
意识机器——产生的机制模型

意识机器——产生的机制模型

上一篇我们说到意识现象,以及为什么主观层面的意识是非常难以解释清楚的,这种主观感受不单单是什么光谱、什么波长刺激你的视觉神经然后传入大脑 这种第三人称的科学描述就能完全描述清楚的。更何况人类的很多体验,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anyway正因如此吧,即便我们解释清楚意识产生的科学机制,包括脑电波放电、信息传递、神经网络、脑皮层的功能模块等等这些通过第三人称的科学描述能够说得清楚的过程 科学家也没有办法解释客观是如何转向主观的——也就是组成我们身体和大脑的各种分子、原子以及它们的各种排列方式 这种第三人称能够描述的、客观的物理过程,怎么就产生了主观的体验了? 理论上我们也可以制造出与真人一样聪明、出色完成各种任务,在行为表现上和人真假难辨的机器,通过Turing test的智能机器,但用查尔莫斯的话就是 这台超级聪明 超级像人的机器,完全有可能只是一个Philosophical zombie  哲学僵尸是一个思维实验中的概念。他们的外表和行为和普通人一样,甚至他们的脑袋也一样复杂。但他们与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没有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就好比他们看到一朵花,会知道它是红色的、有多大、

By Unis
会出现真正的AGI吗?从哲学到科学,意识是什么。

会出现真正的AGI吗?从哲学到科学,意识是什么。

现在AI发展的一个底层的动力或者目标就是像人。想要机器帮我们完成更具有难度的工作,就需要机器变得越来智慧和智能,而我们人类对智能唯一可参考的对象,就是我们自己,所以就是要让机器像人。经典的图灵测试的底层理念其实就是像人——我们如何判定一台机器有没有智能,就是你和机器交流,你如果不能分辨它是机器还是人,那么我们就说这台机器很智能。 而我们人类不同于万物的地方,就是人有意识,意识让我们具有一种内在的感受,甚至有点主观,不同的人意识也不同。但正是这种对信息的反应让我们有反思精神,有创新精神,产生各种复杂的行为。这不单单是会算算术,会解题这样一种智能,而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 大家脑海中应该都想象过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人形机器人,如果ta有灵魂有意识有主体性,那么ta和人类就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我们可以与机器人做朋友,协作,拥有机器人伴侣,ta可以理解我们的喜怒哀乐,可以爱,甚至成为灵魂伴侣。关键的分水岭就在于是否拥有“意识”。 很显然目前的AI是非常智能的,GPT4.0比人类拥有更强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解题作诗画画创作等等,只是很可惜他们并不是真正的generate intellige

By Unis
Self-development|怎样了解自己

Self-development|怎样了解自己

荣格提出“Individuation”,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他认为自性是人格的完整性,是方向与意义的原则与原型,心灵发展的目标即自性。詹姆斯•霍尔认为荣格的自性概念有三层意义:心灵作为整体单位来运作;从自我的观点来看,原型的最高核心;自我的原型根基。“自性”是人的完整性的发源地和目的地,不断发展自性是生命的目标。探索自性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人们终其一生都在这条路上摸索。 抛开那些看似让人暂时舒缓焦虑、增加自我感觉良好的空洞口号,那些标榜自爱的鸡汤,除了暂时舒缓焦虑,增加自我感觉良好之外,并无他用。我们不能只是为了了解自己而了解自己,为自爱而自爱,将自我意志置于焦点,却忽视在具体事务上的练习和改进。否则最后,我们只会成为那种空有理论但生活一片混乱的人。 如果理解自己是我们的起点,那么我们到达彼岸的路径应该是什么,又应该如何设计呢? 今天先抛开心理学上的种种概念和解读,聊一聊实操层面上大家都能构建的自性化入门,对自己建立更深刻完善的认知。 首先复盘过去人生中的环节。尤其是重大的转折点和事件。 抽丝剥茧排除对自己外在,性格,成

By Unis
Self-development| 怎样成为自己

Self-development| 怎样成为自己

每个人最感兴趣的应该都是自己和自我发展,今天开个科技以为的题外话和大家交流共勉。说到做自己这个话题估计很多人会想这不是很简单吗,我每天就在做自己啊,多少人会自诩是个真诚真实的小可爱,哎哟我真的有在做自己啦我很爱自己。。自己还有什么好成为的。。24年开始我一直在重读了以前看的一些经典老书,黑塞的悉达多,萨特,生死书,窄门,美丽新世界,次第花开,康德,美国NLP学院专业教程,荣格,阿德勒,自我超我理论等等都重新翻了一遍,之后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所以写几篇随笔聊聊这个老掉牙的话题“做自己”、“爱自己”和“爱他人“。 首先来说说,怎样去成为自己?成为自己不应该做自己想做的吗?nono 成为自己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认识一件事物最基本的是什么呢。看见就等于认识了吗?看见是主观印象,而客观数据才是有效用实践事物的方法。想要成为自己首先要对自我有清晰和相对准确的认知和定位,而如何清晰如何准确就需要去产生数据了。然后再通过数据分析自己。通过行为以及行为结果了解自己与他人的能力差异,那么有差异就有数据。从客观数据中明白自己的能力差异对数据复盘 分析 感受 循环,直到发现自己的天赋。能力可以给予你对自身价值

By Un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