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自卑与超越&被人讨厌的勇气&人生课题

这周又翻了几本很早以前看的关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书(《阿德勒理论导读》《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被讨厌的勇气》)。其实像这种经典我时不时会拿出来看一看,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加每次看也都会有一些新的感悟和理解。
总的来说阿德勒还是更加乐观并鼓励我们拥有主观能动性的,这里在第二章我会提到。今天我主要来谈谈个体心理学,它在帮助人们正确面对挫折和解决各种矛盾时的引导、启示作用。
先简析一下阿德勒所创立的这个“个体心理学”是什么?
“个体心理学”意指每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他认为个性并非由不同的部分构成,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来适应外部世界的。个体心理学强调整体论,这是该理论的根本特征。个性的一致性和整体性被称为生活风格(lifestyle)。这是个术语,形容个人在生活中寻求的统一和独特的基本方向,这里的“生活风格”不能与这个词的现代用法相混淆。后者(现代用法)指一种可以随时间和环境而改变的生活方式,代表一种与环境相关的较为表面的行为方式,与阿德勒所说的“生活风格”意思正相反。阿德勒的“生活风格”并不是指暂时的或表面的生活方式,而是指一个人对他生命期限内生活的长期定位。同时,生活风格还指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看法,以及这个人的基本人生目标。
其次,阿德勒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你只有理解个人的目标,才能理解其行为的含义。阿德勒的目标定向很重要,有三个原因:
1. 目标是人为构建的。目标是主观事件,而阿德勒的理论专注于主观过程。
2. 目标是体现选择和决定的认知事件,阿德勒的理论专注于自我决定。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心理决定并不是基于个人生活中的历史事件,而是基于人在设定其获取未来结果的道路时所做出的选择和决定。
3. 阿德勒理论以未来为导向这体现了该理论固有的乐观本质。主张行为是由目标决定的观点,是治疗和恢复的基础,这一观点体现了变化的可能性:你无法改变历史,但你可以改变你的目的。
他提出所有人都是“社会性的”。人类活动只有在其社会意义上才能被充分理解,正是人类的这种社会性质,奠定了“归属需求”的基础,阿德勒称之为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去阅读阿德勒在整体性、目的论和社会性三大理论原则基础上提出的其他具有洞见的概念和观点,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接下来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如何帮助现代人摆脱心灵的束缚,进而获得自由。
1.阿德勒帮我们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
阿德勒的“目的论”与弗洛伊德的“决定论”形成鲜明对比,核心思想在于:决定我们人生的不是过去的经历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些经历的解释和赋予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决定论认为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储存在潜意识中,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行为。他强调因果关系,即过去的创伤和经历决定了现在的行为;同时认为精神创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一生的心理状态,强调心理治疗应通过探究过去来解开当前的心理困境。
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强调人是有目的地选择生活方式,未来的目标驱动了当前的行为,而不是被过去所固定。他认为我们对过去的看法可以改变,过去的经历本身并不决定我们的人生,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如何解读这些经历。核心就是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阿德勒强调主观能动性,认为个体有能力通过改变对过去的态度来改变未来。认为所谓“精神创伤”并不是障碍,阻碍我们改变的,是缺乏勇气和害怕面对新的生活方式。
总结一下就是:
不要被过去束缚:不必从过去找原因,而要聚焦于未来的目标和当前的选择。
意义重构:经历本身无所谓好坏,重要的是我们赋予这些经历怎样的意义。
主动选择的力量:改变现状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过去的创伤。
心理成长的乐观性:阿德勒的理论认为人是有能力自我改变的,赋予了人更大的自由和责任。
2.阿德勒帮我们挣脱的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
阿德勒关于自卑感和优越性追求的观点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核心心理机制。他认为,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而“自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普遍且正常的现象,是人类进步的驱动力。人因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努力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这种追求优越性的动力是健康且积极的。同时,自卑感激励人们不断努力,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但如果过分自卑,以自卑为借口,推脱责任,如“因为我天生不聪明,所以做不到”“我出身不好,注定不会成功”。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对改变的恐惧,缺乏迈出舒适区的勇气,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承担改变带来的不安或挑战。过强调自身的“无能”或“不利条件”来合理化不努力、不前进的行为。
3. 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工作、爱——本质上都是人际关系的挑战。
交友课题:不要试图迎合所有人或强求他人的喜爱,专注于自己能提供的真诚和尊重。
工作课题:专注于自己的责任,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不是试图控制团队中的每个人。
爱的课题:尊重伴侣的独立性,彼此承担各自的课题,理解爱是一种相互支持,而不是单方面的掌控。
这些课题涉及与不同程度的他人互动,需要我们处理好距离与深度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课题,阿德勒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方法:课题分离和社会兴趣(共同体感觉)。
简单来说就是将你和他人的课题区分开来,不要对他人的课题妄加干涉,也不要让别人妄加干涉自己的课题。人际关系中的许多问题,究其深层原因都是你没有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是别人的课题当成是自己的课题,让自己负重而行。
课题分离背后的哲学思想是:“人人生而平等,虽然人会因为种族、国籍、文化、地域、年龄、经济、教育等产生各种差异,但这种差异无关乎善恶或优劣,我们虽然不同但却平等。”
首先要做的就是识别课题,每个人需要独立思考,“这是我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例如,面对别人的批评或赞扬时,意识到他人的评价属于他人的课题,不需要完全被它左右。
只有懂得课题分离你才能获得自由,避免矛盾之争。那自由是什么呢?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有深入的探讨。如果想要这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在人际关系中就是被别人讨厌。
这时候就要放下控制欲:只对自己能控制的部分负责,比如自己的行为、态度,而不去过度干涉或操心他人如何回应。比如父母对孩子,恋人对自己的另一半,都存在一种打着爱的、为你好的旗号操控或者控制对方,当期待落空,他们会感到屈辱进而愤慨。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样的人太自我了,怎么可能有人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呢?这里我们必须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那种向别人表达爱意,还非要他人也以同样的态度反馈自己才是真正的以自我为中心。
正所谓“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因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所以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
同时也意味着拒绝讨好或操控。不以满足他人期望为目标,既不过度迎合也不过度干涉,让他人承担起自己的课题。
社会兴趣(共同体感觉)又是什么呢?
社会兴趣是指个体关心他人、愿意为社会整体幸福做出贡献的态度。阿德勒认为,拥有社会兴趣的人能更好地应对人生课题,因为他们会关注合作、共情和共同成长,而不是只关注个人利益或优越感。
面对人际关系课题,我们要思考的是“我能给他人什么”,而不是“他人会给我什么”。我们要做到3点:1.共情与合作: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与他人建立互助合作的关系。2.归属感与责任感:意识到自己是更大共同体的一部分,为集体的幸福和发展承担责任。3.利他精神:不仅关注自身成长,还愿意帮助他人,与他人共同进步。
我将它总结成了以下非常简单实操的几个部分:
首先,自我接纳。
这是贯穿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的是诚实面对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通过盲目的积极暗示或自欺欺人来掩盖不足。它包含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1.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自我接纳并不要求我们完美无缺,而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前行。
•真实面对现状:接受自己目前的能力、性格、状态,承认“我是60分”,而不是强行暗示“我必须是100分”。•停止苛求完美:不把自己逼向极端,不因为达不到理想状态而否定自己。比如你不擅长社交,自我接纳不是硬逼自己成为“社交达人”,而是坦然承认社交不足,并寻找适合自己的改善方法。
2. 区分“可改变”与“不可改变”
阿德勒强调,我们必须清晰地区分哪些是我们能改变的,哪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无法改变的部分:出身、外貌基础、过去的经历等,这些是既定事实,无法重来。•可以改变的部分:态度、努力方向、对事物的看法、学习与成长。
关键点:
•放下对不可改变之事的执念,避免为过去或无法控制的因素感到自卑或焦虑。•聚焦于当下能改变的事,如提升技能、改善心态、调整行动。
比如你天生不擅长数学,自我接纳意味着接受这一事实,但同时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来提高数学成绩呀。
3. 利用已有资源,发挥潜能
虽然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利用它们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接纳现状,创造价值:利用自己的长处和已有资源,发挥最大潜能,而不是沉溺于对缺陷的抱怨。•主动赋予意义:将有限的条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主动选择如何解读和应对现有的局面。假设一个人出身贫寒,自我接纳不是自怨自艾,而是承认现实的同时,积极寻找成长路径,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4. 努力但不过度执着
自我接纳并不意味着放弃追求,而是在接纳现状的基础上,持续努力,但不过度纠结于结果。
•目标与过程并重:朝着100分努力,但也要接纳目前的60分状态。•自我宽容:即使无法立刻达到目标,也能欣然接受,继续前行。
在考试或工作中,即使结果未达到预期,也不否定自我,而是认可付出的努力并从中吸取经验。
其次,他者信赖是阿德勒心理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它强调无条件的信赖与平等的关系。
1. 信赖与信用是有区别的
•信用:基于条件或回报的信任关系,往往依赖于对方的表现,如“如果你守信,我就信赖你”。•信赖:无条件的、主动给予的信任,即使可能被辜负,也依然选择相信。这种信赖源于个人的选择,而不是他人的行为。
他提出课题分离:决定是否背叛是他人的课题,而选择信赖与否是自己的课题。我们无需过度担心他人的反应,只需问自己:“我该怎么做?”还有简化,也就是无条件信赖会让人际关系更简单,因为你不再执着于他人的反应,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态度与选择。
2. 信赖的实践与挑战
无条件的信赖在实践中确实困难,尤其在面对背叛或不确定时。但阿德勒认为,真正的信赖是一种选择和态度。
•选择性深交:在想深交的朋友身上试行无条件的信赖,即使被辜负,也不怀怨恨,因为信赖是你自己的课题。•勇敢剪断关系:如果觉得某人不值得深交,可以果断结束关系,这也是自我负责的一部分。决定维持或剪断关系的是你,而非对方。
举个例子,在友情中,如果某个朋友可能辜负你的信赖,你可以选择继续信赖,因为信赖的决定在你,而不是他们的表现;在家庭中,父母不必过度干预孩子的决定,而是尊重孩子承担自己课题的能力,这也是一种无条件信赖。
3. 反对“纵向关系”,倡导“横向关系”
阿德勒提倡在关系中追求平等的横向关系,反对权力、控制为主的纵向关系。
纵向关系是指:强调权威与服从,关系建立在评价与控制之上。
常见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或者权力不对等的人际互动中,如“我是为了你好”“听我的,你会更好”。
横向关系是指:建立在平等、尊重、真诚之上,没有高低之分。
强调鼓励与感谢,而不是评价和控制。横向关系中的信赖是彼此独立且相互尊重的,不以操控对方为目标。比如父母与孩子:父母应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过度干涉,不以“我比你知道得多”为前提。鼓励孩子探索,而不是通过批评或过度保护去限制。或者同事或朋友:用真诚和尊重去对待他人,而不是用评价和比较去衡量关系价值。
4. 自我接纳与他者信赖的关系
阿德勒认为,真正信赖他人也离不开自我接纳。只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无条件信赖他人,而不是试图通过掌控或依赖他人来获得安全感。
•接受自己的独立性:不依赖他人的行为或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承担自己的责任:不干涉他人的课题,尊重他人的独立性,同时做好自己的选择。•自我接纳是信赖他人的前提,接纳自己的独立性和不完美才能真正做到信赖他人。阿德勒认为,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在阿德勒看来,信赖他人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为了活得更加自由、简单和充满人际温暖。
最后一点是,他者贡献。这是阿德勒心理学中关于价值与幸福的重要理念,它强调贡献他人并不是为了自我牺牲,而是为了确认自身价值,获得内心满足与幸福。
1. 他者贡献并不是无条件的付出或牺牲,而是一种基于个人价值感的行动。贡献的本质其实是通过为他人提供帮助或支持,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我对共同体有益”的价值,从而获得内在的满足与幸福。
而人们经常混淆自我价值的来源——人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竞争或超越他人来获得幸福,而是通过感受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来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有积极影响时,就会感受到深层次的价值和幸福。
2. 他者贡献与自由的关系
阿德勒认为,他者贡献是我们在追求自由道路上的“引导之星”。它帮助我们摆脱对他人评价的依赖,让我们能够更自由地生活。
即使被他人讨厌,也能专注于自己的行动,因为价值来自于自我认可,而非外部评价。他者贡献强调把握“此时此刻”,不必纠结于目的地或最终成就,只需专注于每个当下的行动。
比如,经常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付出的善意不仅没有被回报,甚至遭到误解,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到满足。因为我们关注的是自己的行动,而不是他人的反应。同时保持一种无竞争心态:不需要与他人比较或竞争,只要持续付出行动,就能走向某个未知但有意义的方向。
3. 幸福来源于行动,而非结果
阿德勒认为,人生无法回头重来,我们不必执着于解释过去或追求某个固定的未来目标,而应专注于当下的行动。幸福不是因为达成某个目标,而是因为在行动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即使人生看似没有明确方向,只要不断付出行动,最终会到达某个值得的地方。
4.阿德勒帮我们挣脱的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
很多人怀揣远大的目标,却常常忽略了“现在”的意义。**他们把当下视为通向未来的踏板,认为只有未来才是真正的人生。这样的思维无形中贬低了当下,将现在当作一种工具。然而,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只有此时此刻。
我们不需要等待未来某个“理想的时刻”才开始感受幸福。幸福并非来自于外部的成功或认可,而是源于我们如何对待每一个当下。只要我们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幸福就在眼前。
正如这句话所说:“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珍惜当下,活在当下,幸福其实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