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未来

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未来
Photo by Kevin Ku / Unsplash

时间是一种形而上的极致,那该如何来阐述一种不可直接描述的东西呢?

唯有把其转化成某种客观存在。大家都知道我很痴迷量子宇宙学,其实在量子物理提出之前博尔赫斯早了几十年就在写“多重宇宙”了。最近在读的是博尔赫斯的《小路分径的花园》,讲述了一名中国间谍余准(YuTsun)来到一名英国汉学家的家中。在那里,他们讨论了间谍的曾祖父彭 (Ts'uiPen)的一本奇书。在故事里,主人公彭㝡撰写的小说手稿就是象征时间的迷宫,好似一张不断交织的网,是偶然性、非线性、多维度的集合。简单提炼出来就是在描述:许多不同的现实可以共存于迷宫般的时间线网络中。

Image
Image

在《通天塔图书馆》中博尔赫斯已给出一种康德式的时空构想,而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博尔赫斯丰富了这种时空观。博尔赫斯想玩弄的并不是时间的游戏,而是时间性不存在的游戏。

Image
Image

当艾伯特告诉余准,时间并不具有同一性与绝对性,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那么答案显而易见,无限的可能性正是来自当下,来自主体的生存,如同惰性的物质世界里唯一活跃的思维力量,这种力量来自未来与过去(因为当下空无一物),而又去决定未来和过去,以编下这张时间的大网,正如余准最后所说——“将来已是眼前的现实”。

不同分叉的剧情会回到同一个起点,事件不断分叉,又回归到另一个分叉的起点。博尔赫斯构造出一个个混沌的永恒无限,如此超然迷人,但也是如此灰暗,在这个深渊面前,行动与结果都无望地断裂开来,任何意志都将在无限的小径中迷失,在漫长的等待中消磨耗竭。

Image
Image

再来看看另一本《时间与自由意志》,伯格森把时间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示,比如几点几分、何年何月之类。这是一种外在的、机械的时间,与生命无关。这种时间实质上是空间化了的世界:时间被设想成可以进行计算的一系列点的排列,是一条从过去向未来不断延伸的线段,这条线段的各个部分或点实际上是同时排列的。这样的时间仅仅是一种数量的堆积,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相加,没有质的变化发生,每个数字都与别的数字没有什么不同,都只是在空间上的累加罢了。它是没有生命的、死的时间。

来看看这段话:“我们掌握自己的时候是非常稀少的。我们所以只在很少的时候才是自由的,就是这个缘故。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生活在我们自己之外,几乎看不到我们自己的任何东西,而只看到了自己的鬼影,被纯绵延投入空间之无声无嗅的一种阴影。所以我们的生活不在时间内展开,而在空间展开;我们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生活,而是为了外界而生活;我们不在思想而在讲话;我们不在动作而在被外界“所动作”。要自由地动作即是要恢复对自己的掌握并回到纯粹的绵延。”

考虑在柏格森所处的时代,特别是本书成书的1889年,无论是物理、生物还是心理学领域都还未迎来20世纪内发生的重大变革。此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概念还没提出,距离爱因斯坦的横空出现还有十多年,生物学领域内更是如此。尽管缺乏我们现在一些习以为常的科学概念,但柏格森还是敏锐地认识到了在意识问题上,以往哲学家所忽略的方面,那就是意识所固有的时间维度。并不是像康德那样将时间理解为意识的产物,而应该是,意识的本质属性就是时间——柏格森用绵延的概念来说明这一点。

Image
Image

真正的时间到底是什么呢?或许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它更像是反复无常的命运。

作者用较长的篇幅描述了另一个哲学问题,“自我意识“与”自由“。

自我意识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有机统一体的境界,每一个意识状态继承和包含了过去所有的意识状态,同时又宣告了一个新的意识状态的产生。没有任何过渡,每一个状态都延展,渗透到别的意识状态之中去。它就是真正的自我,真正的自我就是意识的不断流变,也是绵延,具有本源性,创造性,新奇性,异质性,它五彩缤纷,但却不可以名状。

真正的自我是自由的,是不可预见的,是不确定的,不受外在环境因素影响的,是纯粹的自我创造。

自由在时空之外,我们不过是在自我时空中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