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蛋白质自由——替代蛋白闪亮登场

实现蛋白质自由——替代蛋白闪亮登场

蛋白质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达到近100亿,对蛋白质的需求也会相应增长。然而面临土地资源有限,海洋过度捕捞,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正威胁着作物产量和粮食安全。替代蛋白或可以帮助人们开启蛋白质自由的时代……

Image
Image

蛋白质缺口

现在全球总人口有80亿,将在2050年预计达到100亿,新增人口带来了巨大的“蛋白质缺口”。现在每年有800亿只动物被屠宰以获取肉类。全球人均每年消耗近43公斤的肉类。未来怎样生产足够多的蛋白质养活这100亿人呢?

联合国粮食署预测在30年后或将形成巨大的“蛋白质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会越来越大,到2050年预计新增蛋白缺口将达到全球蛋白质消费量的50%以上。

为什么需要替代蛋白?

我国蛋白质原料短缺的问题也非常的严重。首先,大豆 作为首要的蛋白质原料, 我国对外依存度常年高于 80%, 年进口量约1亿吨。这样一来 食品、养殖等等行业非常容易受到价格波动的冲击,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与经济健康发展。

另一个我们获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畜牧业,它的生产效率也很低。联合国食粮组织(FAO)数据显示,畜牧业占用了全球77%的农业用地,却只生产了37%的蛋白质。而畜牧业造成的水污染、大气污染非常惊人、在温室气体排放上,比海、陆、空所有交通工具加起来的废气还多。

Nature Food2024年6月发表了一篇 名为 中国食品系统整体创新战略可以弥补80%蛋白质缺口并减少环境影响 这样一篇文章。其实提到的这个 Holistic food system innovation (HFI)也就是食品系统整体创新战略。重点就是要减少蛋白质进口依赖并促进全球环境可持续性。

Image
Image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实现蛋白质自给自足又同时低碳环保呢?

其实我国一直在大力研究替代蛋白。_替代蛋白_,顾名思义,就是不直接从动物肉中摄取蛋白,替代蛋白生产不需要养殖场与屠宰场,取而代之的是实验室与加工厂。

我国在《“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特别提到了“研究细胞培养肉、合成蛋奶油、功能重组蛋白,总书记在两会的时候,特别强调要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微生物要蛋白。

简单来说,在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帮助,通过一个精密的发酵罐,加入碳源材料,甚至仅仅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可以在一个个发酵罐中产出这种健康,低脂,低卡,低胆固醇 不含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完美蛋白”。

Image
Image

万亿机会给了谁?

这种能够替代传统农业种植, 以车间制造的方式生产并供给蛋白质。高效环保的“替代蛋白“自然成了巨大的食品市场的下一个风口。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Blue Horizon首次联合研究表明,到2035年,全球食用的肉类、蛋类、乳制品和海产品中,十分之一将由替代蛋白质制成。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Blue Horizon首次联合发布研究报告,指出消费者推动了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细胞替代蛋白的空前增长,到2035年,替代肉类、鸡蛋、乳制品和海鲜产品的市场将达到至少2,900亿美元。

这份题为《耐人寻味:蛋白质的转型》(Food for Thought:The Protein Transformation)的报告显示,在基本情景中,替代蛋白质市场将从目前每年的1300万吨增长到2035年的9700万吨,并将占到整个蛋白质市场的11%。到2035年,更快的技术创新和全面的监管支持可能会使替代蛋白质市场份额增长至22%。按照这个速度,欧洲和北美将在2025年达到“肉类消费峰值”,动物蛋白消耗量将由此开始下降。

罗兰贝格报告显示,替代蛋白市场已经迎来黄金十年的发展期,每年有11%的复合年增长率。其中微生物蛋白市场预计将从 2023 年的 2420 万美元开始增长,未来五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5.04%。

(Source:https://www.mordorintelligence.com/zh-CN/industry-reports/global-microbial-protein-market)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再看属细分赛道的微生物蛋白市场。从增速上来看,政策端大力支持,支持性文件频发,消费端而言,消费者经过多年的植物蛋白、益生菌等新概念教育,市场接受速率有望加快,下游大单品的引爆将催化微生物蛋白商业化落地。

Image
Image

微生物合成蛋白和细胞蛋白具有低碳减排、节约用地、效率高、营养全面等优势。2020年该领域全球投资总额高达5.9亿美元,是2019年投资总额的两倍,发展势头迅猛,2021年全球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10亿美元。昌进生物预计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一套反应罐系统(占地约600平米),可替换1000万升牛奶蛋白,如果以未来100套反应罐系统计算,可减少碳排放约124万吨。在节约耕地方面,未来100套反应罐系统,换算成种植豌豆,可置换约200万亩耕地。

GFI总结生产微生物蛋白主要分为两种发酵体系:生物质发酵和精密发酵。生物质发酵是利用微生物繁殖速度快、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高效生产大量蛋白质。精密发酵则是将微生物作为宿主的“细胞工厂”来生产具有特定功效的成分,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制造出在营养上与牛奶中的蛋白质相同的乳蛋白。据悉,昌进生物同时具备生物质发酵和精密发酵两条赛道的竞争力。

2022年全球微生物发酵替代蛋白市场规模达到了113.41百万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8706.76百万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70.09%。

地区层面来看,中国市场在过去几年变化较快,2022年市场规模为4.40百万元,约占全球的3.88%,预计2029年将达到688.84百万元,届时全球占比将达到7.91%。

从产品方面来看,生物质发酵为主要市场,2022年市场规模为104.26百万美元,约占整体市场的91.93%,预计2029年将达到6889.66百万元,届时市场占比将达到79.13%。

(分析来源:恒州博智最新研究出版的【2023-2029全球及中国微生物发酵替代蛋白行业研究及十四五规划分析报告】完整版)

一级市场看,投融资都量价双增。全球替代蛋白和微生物蛋白承接植物蛋白热度快速上行,亚太成为新增长亮点,进入2022年后,投资趋于谨慎乐观态度,一方面对种子轮企业更加青睐,表现为“投早投小”的特点,另一方面,更关注于产品是否可以落地到规模化量产环节,产业链实现完整闭环的标的更具高额投资吸引力。国内整体偏向保守,在高估之下,倾向于初期研发团队和已有商业化落地方案的团队。对微生物蛋白领域进一步细分,精密发酵龙头地位清晰,溢价能力更强。

二级市场对合成生物充满信心,概念风起云涌,产品落地再掀热潮。长期视角看,双塔食品和BEYOND MEAT的股价在新概念产品落地后实现高速翻倍增长,但若后续产品业绩兑现不及预期,将出现明显的资金离场。短期视角看,合成生物正当红,相关概念股股价高涨,比如巨子生物受益于产品落地及终端销售持续超预期。

Image
Image

总结一下,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奇所说,“这不是你说我可以做可以不做,你没有选择,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也必须这样做。”我们曾经错过芯片研发,错过种种子培育,这都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未来,我们能不被“肉芯片”卡脖子,仍然能够实现吃肉自由,发展替代蛋白,一定是未来趋势和下一个风口。